在日常生活中,身邊有很多老人服用阿司匹林與華法林,他們多半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。那么這兩種藥到底是不是同一類藥,機制一樣?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是為了防止血小板凝集成血栓,堵住血管。而在許多房顫患者中,很多人需要長期服用華法林來控制血管的栓塞。
然而,這兩類藥是作用于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(tǒng)。**大系統(tǒng)是血小板凝血系統(tǒng)。正常情況下,血小板在血液循環(huán)中不會聚集,但是某種因素導致了血管損傷,血小板開始活化,加上血細胞比如紅細胞等因素的參與,血栓就形成了。血小板的聚集造成了血栓,多發(fā)于動脈系統(tǒng)。第二大系統(tǒng)是由于凝血因子被啟動而發(fā)生的一系列的化學反應,使溶解狀態(tài)的纖維蛋白原變成了不溶解的纖維蛋白原,這種凝血多見于靜脈系統(tǒng)和心臟。
由于作用機制的不同,臨床上,抗血小板藥和抗凝血藥分別用于治療不同的疾病。血小板聚集為主,典型的就是冠心病,常就用阿司匹林配合氯吡格雷一起使用。而抗凝血藥常用于房顫和靜脈血栓,而華法林就是其中的代表藥物,用于對抗血液凝固。
目前在房顫血栓栓塞的預防中,臨床和大眾心中對阿司匹林一類藥接受程度較高,而對華法林抗凝藥就不太容易接受。其實,用抗血小板藥物在預防房顫血栓栓塞存在“三大誤區(qū)”。
誤區(qū)一:高估了抗血小板治療的療效
抗血小板藥用于房顫卒中預防,雖然不是完全無效,但阿司匹林減少血栓栓塞的效力只有華法林的1/3。對于高齡患者(大于75歲),阿司匹林的預防血栓栓塞效果不能隨年齡增加而提高,華法林則可以,而兩者出血事件發(fā)生率是相似的。
誤區(qū)二:低估了抗血小板藥出血的并發(fā)癥
在臨床實踐中,阿司匹林造成的出血事件也非常多,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曾提示,高危房顫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的出血風險并不比華法林更安全,而密切監(jiān)視下使用華法林,其出血率反而降得很低。
誤區(qū)三:抗血小板治療優(yōu)于抗凝治療
這種認識是顛倒了阿司匹林和抗凝藥的位置,即便是聯(lián)合抗血小板治療(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),其療效也比華法林差不少。因此,臨床只是在不能用任何抗凝藥時,才考慮使用血小板治療。
綜上所述,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,要根據(jù)患者的實際情況,選取*合適的藥物來達到*大治療效果,把治療風險降低,才是我們所追求的*終目標。